文章正文
夏至民俗里的中医文化
作者:    发布于:2021-06-21 14:00:51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。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,夏至这一天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此时,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,且越往北越长。

在一年四季中,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,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,对于人来说,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,导致汗液大量的流失,人们往往会觉得酷热难耐,大都会贪凉。接下来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夏至里的那些中医民俗。

很多朋友一到夏季就会没有胃口,这是为什么?

根本原因是脾气虚弱。夏季炎热,许多朋友喜食冷饮冰饮、衣着少对着电扇或空调,这些都会导致脾胃虚弱。夏季哪些食物可以帮助我们健脾胃呢?

1.茶类,有解暑、生津、止渴之效,如绿茶、白茶、姜茶、黑茶、红茶。

2.中药类,如茯苓、薏仁、金银花、菊花、薄荷等泡水喝。

中医穴位养生方法:

1.神阙穴,又叫脐中,有健运脾胃之效,常灸神阙穴有强壮体质的作用。

2.天枢穴,仰卧,人体中腹部,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。

夏至养生怎么吃:

1.多吃瓜类蔬菜:瓜类蔬菜都具有降低血压、保护血管的作用。

2.冬吃萝卜夏吃姜:夏天应多吃些姜,姜是暖的食物,夏天人身体毛孔张开多食用姜有利于湿寒气排出。

3.多吃凉性蔬菜:有生津止渴,除烦解暑,清热排毒的作用。如苦瓜、丝瓜、黄瓜、菜瓜、西瓜、都属于凉。

4.多喝红豆薏米汤:可排除身体湿寒气。

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在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,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状,以高热、皮肤干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。平时家中常备的防中暑药有:藿香正气水、十滴水、仁丹、口服补液盐等。

轻症中暑者有口渴、食欲不振、头痛头昏、多汗、疲乏、虚弱,恶心及呕吐,心悸、体温正常或升高等;重症中暑可有晕厥、高热惊厥等,可危及生命,应立即到医院就诊。

中医防暑小妙招:

补水养生:冬为阴,夏为阳,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,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,人体阳气,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,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。三伏天,人稍劳作或运动,就大量出汗,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。因此,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。

新鲜干净: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,脾胃功能较为迟钝,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。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、冷或不洁的食物,以免染上痢疾、腹泻等。

新鲜干净: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,脾胃功能较为迟钝,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。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、冷或不洁的食物,以免染上痢疾、腹泻等。

太冲穴位于足背侧,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。盛夏,当出现头晕、口渴、恶心、心慌、胸闷等中暑症状时,患者自己或其家(路)人可用大拇指及时按压此穴,最好用指甲尖掐、压,要有一定力度,能够感到明显的发麻胀痛,坚持半分钟到1分钟,然后再按压另一只脚。有条件的可用牙签或针灸针等扎刺效果更好。或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按右太冲穴,3分钟后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按左太冲穴3分钟。反复2~3次,共10~15分钟。需要注意的是,凝血障碍者慎用,孕妇禁用。(手术室  詹丽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