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正文
秋分秋分,昼夜平分
作者:    发布于:2021-09-24 15:09:05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“故园应露白,凉夜又秋分。”

古籍《春秋繁露》记载:

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

一候雷始收声;二候蛰虫坯户;三候水始涸

残暑终,昼夜平。

草木染黄,雁字横秋。

秋分,二十四节气之一,为秋季90天的一半,昼夜平分、阴阳平衡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八月中,分者半也,此当九十日之半,故谓之分。” 秋分的到来预示着秋意渐浓,预示着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,而后气温逐渐降低,越发寒冷。日期为每年公历的9月22日~24日之间。

秋分起居养生

食疗

《春秋繁露·阴阳出入上下篇》说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’’这时阴阳之气达到平衡,人体阳气亦由夏季的向外宣发转为向内收敛,趋于平衡,此时要尤其注重平补,即平衡身体的阴阳变化,平补气津,与天地合一。如注意常补水,多喝粥,吃些清润、养阴生津的食物,如木耳、阿胶、黑芝麻、核桃、板栗等。

秋分之后,温燥转为凉燥,所谓“燥令伤肺”,容易引起咽唇干燥、干咳、皮肤干裂等燥症,饮食方面要注意清肺润肺。另外秋属肺金,酸味收敛补肺,辛味发散泻肺,秋日宜收不宜散,尽量少食葱、姜等辛味之品,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,如百合、白萝卜、银耳、秋梨、柿子等,以滋阴润肺、养阴生津。

忌熬夜

秋分养生,重在平衡阴阳。《素问.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。早起顺应阳气舒长,早卧顺应阴精收藏,身体协调统一。中医认为“阳入阴则寐‘‘,秋分后阳消阴长,会出现2种情况,一类人睡不醒;一类人难以入睡。可取’’印堂穴’’在每天晚上临睡前,将食指和中指并拢,从印堂(眉心处)的位置开始,然后螺旋状往上按摩,这样反复按揉3~5分钟。

忌受凉

“一场秋雨一场寒,十场秋雨好穿棉”。秋分时阳光直射赤道,全球昼夜等长,阴阳参半,天气转凉,早晚温差大,人体免疫力会下降,应时刻注意保暖,尤其这三个部位:

头:为人体“诸阳之会”,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。一旦吹风受寒,体内热量阳气会剧烈散失,很多人因此出现头痛。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,外出时最好戴帽子。

肚脐中医称肚脐为神阙,藏神之地,秋天脾气偏虚,痰湿更易困脾。一些脾胃虚弱,怕冷、易腹泻的人,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,适当艾灸热敷,驱寒助阳。

脚:“脚冷,则冷全身”,足部寒冷的人,机体抵抗力都会下降,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,腿有穴位三阴交,尤其女性不要裸露脚踝小腿,可适当多泡脚。

收敛神气

在精神养生方面,秋分后渐转干燥,日照减少,气温渐降,情绪难免有些垂暮之感,故有“秋风秋雨愁煞人”之言。

所以,应保持神志安宁,减缓秋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,收敛神气,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。

同时加强运动锻炼,登山、慢跑、散步、打球、打太极拳、做八段锦、练健身操等。在进行“动功”锻炼的同时,可配合“静功”,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、内气功、意守功等,动静结合,动则强身,静则养身,则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。

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

云天收夏色,木叶动秋声

夏日的浮躁变得云淡风轻

秋日的草木摇响了时光的风铃

一个金灿灿的季节已经到

(心内科  余子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