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正文
秋季养生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18-03-01 17:16:27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经过炎炎的洗礼,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,吹落了青青树叶,也吹走了吱吱蝉鸣。转眼,又是一年初秋时。

都说一场秋雨一阵凉!秋季,气温逐渐下降,空气也变得相对干燥,容易让人产生口苦咽干,咽喉燥痛皮肤干,大便干结等症状,更有甚者会出现干咳咳中带血的现象……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季节,我们该怎么来顺时养生保健呢?在生活起居方面又需注意什么呢?请听听养生专家们的一些建议吧!

从中医角度来说:应肺,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所以秋季养生要防燥。

一、饮食调养:酸,调理脾胃

秋季燥邪当令,易耗人津液应多喝水,补充足够的水分饮食以酸、甘、润为主,少食辛温发散之品,如葱、姜、蒜、韭菜等物,以免助燥伤阴。

中医学认为,五味中的酸、甘可化阴生津。雪梨、蜂蜜、甘蔗、牛奶、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核桃、红枣、花生、黑芝麻等食品,它们有养阴、生津、润燥作用缓解人体干燥症状。

推荐几款粥品莲子百合粥、山芋粥、红枣糯米粥等,有补养气血、健脾补肾的功效。

二、起居调养:着装――添衣勿快,增强耐寒 

秋季天气渐凉且多变,昼夜温差大,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避寒。但从养生保健的角度来讲,秋季增衣不宜太快,最好是在人体能耐受的前提下逐渐、少量增加衣物。因为增衣快往往不利于身体对气候转寒的适应力;若能适当保持微冷状态,可以增加个体对寒冷的耐受力,有利于防病保健,此即民间俗语所讲春捂秋冻中的秋冻 

作息--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

秋季入夜后不宜在户外乘凉太久,以免感受深秋风寒之邪,而应该早早进入梦乡,以帮助人体精气的收敛闭藏起床时间应延续夏季的习惯,以早起为宜,趁着早晨的凉爽,安排一天的活动。

保健――搓耳泡脚,补养肾气

晚上临睡前,坚持用温水泡脚1530分钟,水没过脚,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。泡脚的同时把耳朵和腰部搓热,肾开窍于耳,搓热耳朵能有效补养肾气。

 

三、运动调养:动静结合量力而行

气候宜人,是一年中难得的锻炼身体的好季节。运动量及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,但具体项目因人而异、量力而行动静和谐。舒展筋骨、活动气血老年人可选择散步、慢跑、打太极拳;中青年人可跑步、打球、跳舞、爬山、游泳等。以汗出但不疲倦为度,这样有助于机体内气血调畅。还可配合一些静功,如呼气、闭目养神安神宁志、帮助精神内敛功效

秋季是炎热的夏季向寒冷的冬季转换的过渡季节,为了适应气候的这种转变,还可适当微冷的环境中进行户外锻炼,以增加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。

四、情志调养:宁神定志,保持微笑

秋气肃杀,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易使人情绪波动。故秋季养生要调摄精神,保持神志安宁而平和,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。同时,中医认为,笑能宣发肺气,调节人体机能,消除疲劳,恢复体力;还可以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气,呼出浊气,加速血脉运行,使心肺的气血调和。所以,萧索之秋,还要记得常常绽放笑脸哦!


俗话说:"一夏无病三分虚",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,根据中医"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"的原则,顺应秋季的自然特性来养生,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噢!
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:[1]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,奉藏者少。

秋天的三个月,是万物果实饱满、已经成熟的季节。在这一季节里,天气清肃,其风紧急,草木凋零,大地明净。人应当早睡早起,跟群鸡同时作息。使情志安定平静,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;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,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;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,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。这乃是顺应秋气、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。违背了这一法则,就会伤害肺气,到了冬天还会由生完谷不化的飧泄。究其原因,是由于身体的收敛机能在秋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、以致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。

 

 

 

 

中医上有句话: 内调外养气色好,
从内到外把身体调理好了,人自然就精神了,也就好看了。 
无论您是痛经、少经、闭经、还是崩漏等,无论您是失眠、长斑、脱发、手脚冰凉;无论您是乳腺增生、子宫肌瘤、卵巢囊肿等妇科问题都可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