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正文
中草药的服法
作者:童桂秀    发布于:2021-04-22 15:12:53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一、给药时间
    一般中药宜在进食前、后2小时服用,每日2~3次。急性病、热性病应随煎随服,使药力持久。病位在下,如肝、肾疾病,宜在饭前服;病位在上如眼病、咽喉病,宜在饭后服。健胃药、制酸药宜在饭前1小时服用。消导药、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宜在饭后1小时服用。安神药宜睡前半小时服用。滋补药宜空腹服用。润肠通便药宜空腹或半空腹服用。泻下药宜入夜睡前服用,病情严重者可不拘于此,应酌情给药。止泻药宜及时给予,按时再服,泻止停药。调经药宜在行经前数日和经期服用。平喘药宜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服用。

二、服药温度

服药温度一般指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,有温服、热服、冷服之分。

1.温服  温服是指将煎好的汤药放温后服用。中成药多用温开水、酒、药引等温热液体送服。一般汤剂均宜温服,因过冷或过热均会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刺激。一些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,如乳香等易引起恶心、呕吐,温服则可减轻上述不良反应。

2.热服  热服是指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。寒证宜热药热服,属“寒者热之”。真热假寒证宜寒药热服,属“治热以寒,温而行之”。回阳补益药、发汗解表药、活血化瘀药等宜热服。

3.冷服  冷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。热证宜寒药冷服。真寒假热证宜热药冷服。止血、收敛、清热、解毒、祛暑等汤剂宜冷服。

三、服药剂量

一般疾病服药,多采用每日1剂,早、晚2次或早、中、晚3次分服,每次约200-250毫升。应用药力较强的药,如发汗、泻下药时,服药应中病即止,以得汗,得下为度,不必尽剂,以免汗、下太过,损伤正气。呕吐患者服药宜小量频服。中成药根据剂型不同及要求可给予片、丸、粒、克等单位药量服用,小儿根据要求和年龄酌情减量。

四、服药护理

服药后应休息一会儿,观察药物反应,特别是峻烈的药,初服之后更应注意。不同患者和药物,在护理上有不同的要求:
    1.服发汗药后,应多饮热开水、热汤或稀粥,以助药力,助发汗。仔细观察患者的出汗情况,只宜周身微汗,不可大汗,否则易耗伤津波,甚则出现虚脱。汗出过多时,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,注意避风寒。服药期间,宜食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忌食酸性和生冷、油腻的食物。

2.滋补药一般宜在饭前空腹服用,以利药物吸收,但急证不可受此限。服药期间忌食辛辣、油腻、生冷和纤维素多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萝卜、茶叶等。
    3.服用泻下药应中病即止,邪去为度,不宜过剂,凡血虚、阴腿火旺者慎用。饮食宜温通、易消化,以助药力,忌食生冷瓜果之品,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或损伤胃肠。要注意记录大便的次数及色、质地等变化,根据大便的次数和量的多少来确定药物用量。
    4.服催吐药后要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、质地、气味,服药后仍不能呕吐者,可用手指或羽毛刺激惠患者的咽喉,以助呕吐。但吐不可太过,要中病即止。
    5.气味芳香、富含挥发油的芳香化湿药,入汤剂时不宜久煎,以免影响药效。水肿患者饮食宜消淡,可多食用白菜、芹菜等有淡渗利尿作用的食物,忌生冷油腻之物,服药后要注意观察小便的次数、尿量变化、水肿消退等情况。臌胀患者服药前后应分别测体重和腹围,并做好测量记录。